为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素养, 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增进青年教师队伍交流,9月27日上午,学院第七期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在高分子学院科教楼209报告厅举行。高分子材料科学系三位青年教师作汇报交流,报告由顾志鹏主持。
吴凯做了题为“软物质导热材料”的报告。报告以本征高导热聚合物纤维及厚材、新概念胶体状液态金属以及应用探索三个方面为出发点,探讨了导热材料在温度梯度场下从热端向冷端传递热量,具有高效传递热量的特点。传统导热材料如金属、石墨和陶瓷具有有序的晶格结构,导热性能高;而软物质导热材料如聚合物和胶体材料则具有低模量和良好的柔韧性,但导热性能较低。研究团队通过调控聚合物的过渡区,制备了高导热纤维,发展了基于连续纤维的加工方法。此外,研究团队利用化学方法,构筑了具有梯度结构的陶瓷-液态胶体界面,解决了界面传热问题。以上工作显著提升了液态金属陶瓷胶体材料的低热阻,应用于高热流密度电子器件的散热,效果显著。通过探索软物质导热材料的应用,解决了千瓦级、大面积超高热流密度装备的散热难题,并实现在相控阵雷达中的初步应用。
石玲英做了题为“嵌段高分子自组装-纳米结构调控与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她在嵌段高分子自组装领域的研究进展。纳米图案化是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目前对小尺寸、高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嵌段高分子纳米图案化技术包括两步:传统低成本光刻技术制作较大尺寸的电路;再用自组装材料填充,实现密度倍增,突破小尺寸节点。石玲英研究了高chi低N值嵌段共聚物的设计与自组装,实现小尺寸纳米图案化与多孔膜制备。研究表明含硅嵌段高分子具有本征刻蚀对比性,自组装后可以通过一步反应离子刻蚀法制成氧化硅纳米图案;她提出在高相作用参数的嵌段高分子中引入次级功能结构,成功诱导自组装按需取向性,通过先组装-后交联提高材料的力学强度,从而实现了亚22纳米、亚11纳米等小尺寸纳米图案化技术的突破,并实现自支撑亚10孔径均孔膜技术突破。另外,她还通过多级自组装和超分子相互作用,实现了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力学性能调控。
程冲做了题为“人造酶医学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应用探究”的报告,并介绍了近期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研究进展。他指出我国每年新增的器官缺损和肿瘤病例数量巨大,对新型生物材料的需求迫切,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生物材料大多为生物惰性材料,缺乏高级生命活性。研究团队提出构建具有高级生命活性的新一代医学材料,从被动的适应和调控转变为智能和主动的治疗范式。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成立了涵盖化学、材料科学、医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团队,旨在构建有高级生命活性的高分子医学材料,实现材料与人体组织疾病等的更好匹配。研究团队研发了多种具有类酶生物活性的新概念材料,应用于组织工程、药物递送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相关研究不仅推动了该领域的科技进步,也为临床重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有望更好地适应和逆转疾病的进展,提高治疗效果。
撰稿:董千雨
编辑:杨燕玲
审核:李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