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对碳中和的迫切需求,促使先进电池技术成为可持续能源研究的核心领域,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系统与电气化交通的大规模整合方面。在众多新兴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钠离子电池(SIBs)凭借钠资源的天然富集性、成本效益以及环境友好性,已成为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可行替代方案。SIBs的商业化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极材料创新的突破,尤其是高性能负极的开发,其需在成本效率比上实现优化。硬碳负极因其卓...
辐射制冷(RC)通过持续反射太阳光、发射红外光的方式实现目标介质的降温,被认为是缓解全球变暖和集成电子发热的有效途径。然而,两波段内光学性质的相互干涉限制了反射率和发射率的同步提升(> 95%),且已报道的微纳光子体系在成本、可扩展性和环境稳定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近日,学院邓华教授团队利用“重力诱导粒子聚集”策略,构筑了一种具有可控电介质分布状态的稳定RC超材料。通过调控聚合物骨架中介电二氧化硅(SiO2, ...
蛋白质作为生命系统中的关键分子,其折叠过程涉及多种二级结构的形成,包括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等。这些构象与众多生命活动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受天然蛋白质结构的启发,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策略以调控合成多肽的构象和功能。然而,蛋白质结构的高度复杂性使得对其构象的理解和模拟面临挑战。目前,合成多肽的构象研究主要集中在β折叠、α螺旋和无规线团上,而约占折叠蛋白质和肽残基总数25%的β转角构象...
瘢痕是一种常见于涉及真皮层损伤创口的异常愈合状态,全球范围内保持5.2%-6.7%的发病率,由于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防治策略,每年会造成大量医美资源的浪费,开发新的递送治疗系统意义重大。基于此,张凌研究员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硼酯键的水凝胶贯序释放递送系统MLVgel,共负载抗炎药物美洛昔康以及包载了维替泊芬的成纤维细胞靶向脂质体,响应伤口微环境变化,通过体积差异程序化进行免疫和机械力学调节,推动愈合过程阶段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