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随着航空航天领域复杂环境下装备多种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电磁屏蔽材料正朝着高性能和轻量化方向快速发展。传统的电磁屏蔽材料通常涉及复杂的共轭纳米复合材料的制造或直接石墨化有机材料的操作,面临着平衡其性能和可加工性的巨大挑战。因此,寻找和设计具有本征共轭和优越加工性能的新概念材料对于突破领域瓶颈是至关重要的。图1. 高度有序的新概念黑色素材料的设计策略黑色素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大分子色素材料,其在广泛...
有机光伏(OPV)因其半透明、质轻、可溶液加工和柔性等特点备受关注,在柔性可穿戴电子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然而,面向可穿戴应用,OPV不仅需要优异的光伏性能,还需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目前,OPV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已突破20%,但活性层材料较大的共轭结构通常导致薄膜断裂伸长率低于10%,制约了其柔性应用的发展。因此,如何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其拉伸性能,成为实现柔性OPV应用的关键。现有方法(如在聚合物主...
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对碳中和的迫切需求,促使先进电池技术成为可持续能源研究的核心领域,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系统与电气化交通的大规模整合方面。在众多新兴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钠离子电池(SIBs)凭借钠资源的天然富集性、成本效益以及环境友好性,已成为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可行替代方案。SIBs的商业化可行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极材料创新的突破,尤其是高性能负极的开发,其需在成本效率比上实现优化。硬碳负极因其卓...
辐射制冷(RC)通过持续反射太阳光、发射红外光的方式实现目标介质的降温,被认为是缓解全球变暖和集成电子发热的有效途径。然而,两波段内光学性质的相互干涉限制了反射率和发射率的同步提升(> 95%),且已报道的微纳光子体系在成本、可扩展性和环境稳定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近日,学院邓华教授团队利用“重力诱导粒子聚集”策略,构筑了一种具有可控电介质分布状态的稳定RC超材料。通过调控聚合物骨架中介电二氧化硅(SiO2, ...